联系我们    反馈留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心理体检测评软件        
协会心闻
文章

应对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 字号:   ]发布时间:2011-12-30 责任编辑:ADMIN 阅读次数:3524

应对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心理卫生问题

常州市心理卫生协会(朱坚   民建常州市委会员)

一、前言:

1、四川汶川地震带来的思考

四川汶川地震一年多来,人们在抗震救灾的现实环境与心理行为的反应中,在遭遇了灾区民众自杀的事件后,认识到了心理重建在其中的作用,同时在 “灾难、危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总结了各方心理援助的得失,已经看到了灾后心理恢复工作方面的任重道远。 

在具体实施的心理救援中,只有多挖掘他们世代传承并积淀的地方文化因素,才能提高心理救助的实效。尽管60%的心理恢复最终要靠个人的自我救援,但社工或心理学家可帮助灾民缩短从震后状态恢复到日常状态的时间,这就是心理救援工作的重要。目前,我国心理干预的领域还无法相关受灾人群做到全覆盖而这种心理干预的过程又是长时间的,甚至是相伴终生的。

2、唐山大地震留给我们的启示

32年前,心理医生、危机心理干预等名词还不被国人所接受,唐山地震后受灾的人们并没有接受过心理医生给予的精神安慰32年后的今天,灾后心理重建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因为因地震造成的心理疾病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事者。

3、突发事件处置中执政为民思想的体现

目前,因民生问题导致的突发性事件是有发生,这些因为民生问题而引发的纠纷,因直接涉及相对人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极易演化成突发性、群体性和极端性的事件。如不及时予以妥善解决,对于保障民生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将产生不利影响。能否有效预防和妥善解决这些行政纠纷,关系到党和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实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妥善处理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保证各项应对措施落实到位,又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因权力违法滥用而受损,更要着力避免由此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心理干预当是目前处置这类事件的主要工作方法之一。

4、从非典到H 1T1流感事件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表现

2002年 11月在我国广东省部分地区悄然出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在经历了 2个多月的始发期后 ,扩散到我国内地 2 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全球共波及亚洲、美洲、欧洲等 32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疫情的首发地 ,全国上下一片惊慌。河北毗邻北京 ,日益严峻的疫情严重,到处弥漫了恐慌心理,从购置药品与口罩及消杀药品的行为过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普遍处在心理应激状态中。

20094月中,墨西哥公布发生人传人的甲型H1N1流感案例,由于世界各国在处理问题上明智快捷和透明,使人们的情绪稳定,没有造成恐慌。目前,全球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继续增加,已超过四万四千例,并波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但人们情绪基本没有出现像当年非典时的人心惶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就事件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可能会成为政府在今后处置事件的主要考量因素,因为,良好的愿望和初衷不一定能在解决问题中起到应有的社会反应,反而因信息的不畅和传播渠道的因素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从而导致事件发生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5、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创伤

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心灵灾难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灾害愈来愈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重要社会公共问题。近几年,我国每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受灾人数为3亿~4亿人次。灾害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精神伤害。心理干预可以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稳定与支持、给予心灵安慰的作用。

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受洪灾程度不同的两个村18~ 6 0岁的村民 5 6 4进行创伤后应激反应调查看,(1)受灾群体普遍存在创伤后应激反应 ,受试中 6 1 5 %IES(生活事件)总分超过 19(2 )受灾突然、损失大的组创伤后应激反应更严重(3)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4)应付方式与创伤后应激反应存在复杂的关系 ,通常定义的积极应付方式并不预示较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二、紧急事件处置中的心理卫生干预作用

1起坠楼事件的目击者。

对坠楼事件目击者心理病理反应的描述及其发生相关因素的分析显示,在事件发生后第三周,临床访谈的结果发现,65.5%的目击者主观上感觉到了强烈的恐惧和害怕、51%的目击者出现了分离性症状、84.5%的目击者出现再体验症状、70.7%的目击者出现回避症状、53.4%的目击者出现了警觉性增高症状、25.9%的目击者学习、生活人际功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坠楼事件目击者当中表现出比较严重的急性应激反应进行心理干预的个案观察发现,干预的近期效果比较满意。干预后一周干预对象报告,闯入症状的频率明显减小,且闯入情境变的明显遥远和模糊。主观情绪感受比以前平静、注意力集中了、心情也好多了,生活学习效率有所提高。研究发现,对比较严重的创伤性急性应激反应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是可行的,干预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2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在张北尚义地震灾区距震中不同距离两村随机抽取181名灾民进行临床检查结果:所调查的受灾群体中,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发生率为6.1%,3个月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为18.8%,震后三个月的现患率为7.2%。同时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对物质支持满意度低、震后分离症状多的个体患PTSD的危险性高。

3、特大火灾引发的心理问题

对特大火灾中一周内的49例受害者家属及3~5周内的94名受害者家属进行了精神检查,结果81名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女:男=8:1,应激强度与临床严重程度呈正比,临床表现状态多样,亚木僵、意识障碍及兴奋状态疗效快于抑郁状态者。症状谱分析频率较高的有睡眠障碍、过度悲哀、泄气或绝望,退缩及头重脚轻感等。

三、市心理卫生协会在紧急预案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我市目前的紧急预案中,我们认为,由常州市心理卫生协会这一机构的加入将有助于对我市突发公共事件及自然灾害事件的解决,并能有效地采取紧急心理干预方案。市心理卫生协会组织在突发公共事件及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地位问题,我们建议应纳入我市地方政府的紧急预案中,其所需费用均纳入到全市紧急预案费用中,使之成为我市政府的紧急预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战略上明确其在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难性事件及危机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市心理卫生协会在紧急预案中的地位解决后,将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项目,并制定详细实施计划,经费由政府应急干预机构提供,规定每一计划时间为6个月。要求市心理卫生协会在全市各辖区建立相应的心里卫生专业服务机构,一旦事件发生,要求其在24-48小时内进入工作状态或进入事件发生区域。

其工作原则为:

1、依据公共危机事件(如乌鲁木齐市的骚乱事件)及灾难周期和环境要求提供心里卫生服务;

2、特别注意对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及高危人群;

3、特别注重对救灾人员、事件干预人员等的心理、情绪需求;

4、强调危机模式服务,而非是长期的心理治疗性支持;

5、依据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参与对象的不同修正方案。

市心理卫生协会在成为市级紧急预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应开展以下热点工作:

1、 研究紧急事件发生后的社会心理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心理科学的参考;

2、 研究对事件中涉及的弱势群体如:老年人、青少年、残障人等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可有效化解其心理应激障碍,促进心理健康;

3、 研究不同人群在事件发生中的心理应激特点,确定其潜在的危险性,可做到有针对性地预防不良状况的发生和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4、 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环境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影响人群的心理创伤,加快事件发生后的社会稳定;

5、 研究以家庭为互动单元的更为有效地应对事件,可避免在事件发生后,因当事人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的心灵动荡与弥散性不安情绪的扩散;

6、 研究设计、执行及对危机事件中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与心理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可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急救、心理卫生服务的科学性、严肃性与可靠性;

7、 研究政府决策在重大事件中给民众心理造成的影响与作用,可避免因不了解事件中的民众心理而导致决策失误,出现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心理卫生组织在重大事件中的作用与影响已在世界各国的不同灾难性事故与突发事件中得到证实,是政府处置重大事件的重要民间力量,可以为政府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替代政府完成部分专业工作,以帮助实现紧急预案中的预设目标。

我们选择常州市心理卫生协会而非其他组织,是鉴于市心理卫生协会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专业应用研究水平,以及其社会公益服务的领域与组织能力,其上述领域在国内同类组织中是出类拔萃的,难以有类似组织可与之匹敌。

[ ↑返回顶部 ][ 打印 ] [ 关闭 ] [ 返回 ]